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篆刻市场喜忧参半

  李刚田,现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李刚田在艺术上的成就有三块:篆刻、书法和印论研究。由于他对印史、印论的精通,导致他治印水平的高超,同时也正因他治印实践的丰富和深入,又促使他在印论上取得新的成就,当然他的书法成就也因此得以一步步提升。

  在印论研究上,二十余年来,李刚田出版了很多著作,如《李刚田书法集》、《李刚田篆刻精选》,论文集《书印文丛》,重庆出版社出版《历代印风·黄士陵印风》卷,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古印评改二百例》等,并且常常有研究书法篆刻的文章发表于专业报刊,以其扎实的专业见解为书界同仁所注目。有人评论说“李刚田是一位创作实践者,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所以他的研究不是空泛的,而是充实的;他勤于读书,敏于思考,所以他的研究又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如他多年前的一篇论文《论篆刻创作观念的迁徙》,把篆刻艺术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创作方法、作品形式、创作理论、作者队伍进行分析与比较,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篆刻创作观念的必然走向,显示出他治学的能力。在篆刻上,李刚田从秦汉玺印到明清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更接受晚清印坛印外求印的理念,采用各种文字素材入印,对当代篆刻是一大突破。他的篆刻创作篆法在平正排叠之中见奇思妙构,用刀挺健自然,在刀石相激中表现出勃勃生气。传承篆刻的内在金石气与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交融一起,形成在当代印坛中李刚田篆刻的独特风格。

  对艺术品市场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印不如字,字不如画。一直以来,绘画、书法都在拍卖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人人都知道书画作品值钱,相比之下,篆刻作品的市场表现却倍受冷落。许多人知道作为篆刻载体的田黄石、鸡血石以及诸品冻石值钱,而不知道篆刻艺术的价值,乃至对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的认识都模糊不清。李刚田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多年来,篆刻艺术与印章刻制的概念在社会中模糊不分,篆刻作品一直作为书画作品的点缀与附属,古玩界眼中的玺印是小件、杂件,文人眼中的篆刻是雕虫、是余事、是壮夫不为。”

  但可喜的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书画艺术的热潮日渐升温,篆刻市场开始悄然走热,国内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6年、2007年就开展了“历代玺印专场”、“大匠之门——齐白石书画篆刻专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篆刻艺术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篆刻创作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纯艺术化,篆刻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些优秀的篆刻家已享有很高知名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更是采用印章形态的设计图案,定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对正在升温的篆刻市场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李刚田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时下的篆刻市场还缺乏专业、文化支撑,还不是专业、理性的收藏市场,而是畸形市场、礼品市场。由于买印者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目的是把名家印当作礼品用,送人以打通各类关节,于是只认名家大小,不认作品高下,使当代名家篆刻卖到几万元一方(当然比起名画家的作品来还是低了不少),而清代、民国时期一些篆刻前辈的传世之作有时一方只能卖几千元甚至几百元。篆刻市场一方面表现为起步晚、规模小、热度底,另一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短视行为和泡沫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李刚田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市场要真正理解篆刻艺术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收藏升值空间,才可能由现在的礼品市场为主转化为以鉴藏市场为主;二是印学知识和篆刻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普及,是篆刻收藏市场形成的基础。

  现在的当代书法创作与古人也有了本质的不同

|<< << < 1 2 > >> >>|


  相关内容

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数据

马健

艺术品市场新常态的破冰转型

佚名

艺术市场受灾严重,海外政府千亿资金救助文化艺术

王珂

报国寺收藏市场明年关闭 让其回归文物属性

侯江

装置艺术如何面对市场

刘晓丹

徐悲鸿学术热度点燃市场 市场高价可以预期

牟建平

陕西华州:非遗主动“拥抱”市场“撑”起百姓钱袋子

李一博

今秋艺术市场的五个头条

佚名

文化部:八举措切实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

周玮

用节气盘点2015年收藏市场 组图

佚名